无言之教——忆瓦翁先生
点击☝蓝字 | 关注逸庐书话
无 言 之 教
■李双阳
忆及瓦翁先生之于我,更多的是“无言之教。
据说:人体细胞新陈代谢,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,随着旧细胞死去,新细胞诞生。由于不同细胞的代谢时间和间隔不同,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,需要七年。也就是说,在生理上,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个人。
▲与管峻、朱永灵、车前子、唐吟方、瓦翁先生、闫揆、裔萼、刘绍刚在一起
瓦翁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,“七年”是次蜕变,也是一轮沉淀。此时坐拥秦淮,水声依旧,徘徊于逸庐书院,追思瓦翁先生,得从先生赠我的一只箱子说起,在此姑且称之为瓦翁先生赠“箧”。
▲瓦翁先生题写“栖虹居”
这只箱子是瓦翁先生遗物,从上学就直在他身边,至今空空如也地躺在我苏州的工作室笛岸台。遥想那时在苏州,每次日课完毕,我都会在此停留,与这口箱子为伴,继续挥毫或者独坐冥想。
▲瓦翁先生藏书
现在想来,这只箱子躺在这里这么多年,也时时启发我对于瓦翁先生所教所传,不断地反刍、深思与挖掘。乃至今日,这只箱子,瓦翁所赠之“箧”已成为一种象征,段瓦翁先生未及说明的启示,是一种无言之教。
庄子《珐箧》篇,“箧”即是箱子,刚好与箱子有关,多次读到此就不免联想到瓦翁先生赠“箧”,当年师徒二人随意的馈赠,到今日常常引发我对艺术的冥思。
▲与瓦翁先生、黄惇先生在一起
“巨盗至,则负匮、揭箧、担囊而趋;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。然则乡之所谓知者,不乃为大盜积者也?”庄子开篇即以“箧”为比喻对于世人所谓“知”给予颠覆性的否定。所谓“知”,我相信每个艺术家都曾苦苦追寻过,唯恐“知”之甚少。殊不知,在庄子眼中,“知本身就是局限,就是艺术精神的囹圄;为艺之人,唯有不忘初心,保持赤子之心,才能在“知”的基础上接近艺术的真谛。“知”是八万四千法,而“初心”才是不二法门。
▲瓦翁先生作品
想起当年瓦翁老九十岁时,还给自己篆刻“九十学步”,并自撰“九十年华学步行,从来珍惜世间情;几度时空九十春,人生不老在多情”的诗句,乃真未失赤子之心也。
▲瓦翁先生存印
今时今日,每回苏州,游心经典之时,常常打开那只箱子,抚今忆昔。瓦翁老生前有多少东西放进这只箱子,又拿出来,物换星移。我也曾多次想着,这口箱子置放些什么,才能与其相得益彰,配得上它?多少次了,它始终还是空着。至今想来,箱子空着是它的本义,正因为空着,才能装下更多回忆和启示。
▲瓦翁先生作品
徐复观先生曾总结说:“庄子的艺术精神,归根到底,即是庄子的虚、静、明的精神。”因为“川竭而谷虚,丘夷而渊实”,所以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”;不失赤子之心,“无为于广莫之野”,所以“尽有生之际,无可得而磨灭”。因此,瓦翁赠“箧”,至今空空如也,空也不空。
▲瓦翁先生作品
瓦翁先生赠“箧”与庄子肤“箧”一样,对于至今在艺术道路上上下求索的我来说,同为一则寓言。我个人当下对于艺术风格上洗练、通透逸格的追求,既要不为个人之“知所囿,又能明心见性,功、性两见,直抵本心,何尝不是对于庄子肤“箧”和瓦翁先生赠“箧”的最好回应?
▲瓦翁先生作品(此件作品为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作品)
庄子的箧”在书中,瓦翁先生赠“箧”在跟前,古今印证,感慨系之。
此文发表于《苏州杂志》2016年第6期
瓦翁先生合影
瓦翁先生作品 —篆刻
瓦翁先生作品 —国画
瓦翁先生作品 —书法
瓦 翁
1908.5—2008.5.2
原名卫止安、卫东晨
祖籍浙江萧山,生于苏州市
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
中国文物学会会员
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
中国文物学会会员
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
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
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
苏州市园林绿化局顾问、
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
苏州图书馆顾问
东吴印社名誉社长
.
.
.
END
长按二维码关注逸庐书话
联 系 我 们
新浪微博:@逸庐书院
微信号:yilushuyuan
邮箱:2797978384@qq.com
电话:025-83344966 / 17701592367
地址: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95号水木秦淮街区B区3号